文津图书奖有奖知识问答活动说明
活动时间:
2019年4月23日至2019年5月20日
答题说明:
答题限时30分钟完成,每位用户限答题1次。系统将根据答题成绩抽取获奖用户若干,奖品为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入围图书一本(随机发放)。奖品将于活动结束后采取邮寄方式发放。注意:请务必留下您的真实姓名、手机号码、邮寄地址,以便礼品发放。统一格式:姓名-电话-邮寄地址。
其实2018年从生命科学角度是值得纪念的一年:自从1953年获得诺奖的沃森与克里克发现“生命的奥秘”——DNA双螺旋结构,已经有65年了;今年应该也是号称“DNA发现之父”沃森的90岁大寿。这60余年来,恐怕连发现者自己也没有料到,双螺旋竟会对科学,不仅仅是科学,还有社会科学产生爆炸性的影响。《我们人类的基因: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》就是这样一本讲述了DNA发现之后科学家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、实践与应用的书,它以时间为轴,从最古老的距今3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与我们今天的关联讲起,一直到论述我们未来的进化之路是否还在继续;这是一本以遗传学的视角重新书写人类发展历史的书,刷新我们很多的既有认知。
考古学和地理学可能重现了墓穴、洞窟、壁画等人类以前的景象,而通过DNA追溯过去,看到了细胞中深埋着的人类文化的印记。为什么人类特别是西方人直到成年之后还会饮用各种各样的奶类?原来是有着欧洲血统的人进化了其他地区大部分成人都没有的“乳糖耐受”基因,而研究结果表明,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时就出现了这种乳糖酶的变异。有意思的是这种“基因变异”就发生在欧洲这样一个产奶的动物被驯化、乳品业繁荣的群体之中。作者还叙述了红发人、黑死病患者后的基因案例,由此展现了基因与文化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。
然而,当我们将基因的研究——特别是基因测序等市场化后,用作者的话说“消费遗传学”以后,人们就希望通过基因来了解人类的各种行为:诸如科学家发现可卡因成瘾的基因、科学家发现决定身高的基因、科学家发现导致肥胖的基因等等。作者试图说的是,这些标题的简单叙述都是错误的,我们应该关心如何学习并理解事物,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更新关于它们的认知,而不是被神化或者被误解所诱导。没有哪种技术是专门为了解释人类而生的,探索无止境。当然,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们现在可以非常便宜便捷地获得基因信息,“我们都执着于这些简单的故事,却不愿意深入探讨那些数据之后至关重要的奇妙复杂因素。”
似乎我们已经把基因作为一把万能钥匙,可以开启诸如性格、寿命、疾病等所有问题之门的时候,基因是不是就等同了命运呢?作者并没有更深入地阐释,然而我们相信基因绝非“一键定音”,环境、社会以及文化与基因永远会是相互作用的。